投资电影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 所谓见酒见性,总有人在三杯酒下肚之后,会卸下社会人格的A面,一扫肃穆寂寥的面孔,袒露出他性情人格的B面来,变得神采奕奕。 有人说,具有这样双面人格的人上了酒桌才算找到了主场舞台,因此常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。然而事实上,酒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,这样具有双面人格的人正有他的可爱之处,会让一场可能会枯燥乏味的酒局变得生动活泼、令人难忘。但凡事皆原点,也皆有法度,双面人格的人也可能叫人生厌,甚至搅得整个酒局不得安宁。 其实所谓双面人格,不过是一个人多重性格的一种体现。职场给你塑造了一张面孔,生活又给你塑造了另一张脸,而你的内心可能还深藏着一张,只是相不由心生罢了。我们究竟该活成哪张脸,这其中不仅有人生的智慧,也有人生的志趣。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以饮酒不过八斗闻名。晋武帝想试探一下,在召他饮酒的时候,偷偷多添了二斗,谁知山涛饮够八斗之后就坚决不饮,表现出极强的克制力。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让他如履薄冰。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、刘伶等人则以酒壶为壳,活出了另一种生活的滋味。 盛唐的李白倒是烹羊宰牛且为乐、一副潇洒不羁的样子,然而终究拔剑四顾心茫然,不过邀上三五好友痛饮酒,同销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万古愁罢了。 本不善饮酒的苏轼,终其一生常常对着明月苦练酒量,写出许多高处不胜寒的佳作,算得上是努力活成一张脸的浪漫诗人。然而心直口快的苏轼一生吃尽可苦头,若不是有大量生趣盎然的酒诗传诵至今,不知道苏轼的人生会是一个怎样的灰度空间。 在酒的世界里留存人格的B面,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士子痴心不改的一个传统,就连主张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的朱熹朱夫子也不例外。讲坛上的朱夫子,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,而在真实的生活中,他却把喝酒与修行等同看待,一点没有“灭人欲”的严师气质。 比如弟子们在激烈讨论《大学》里“知止然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这段话,他就解释说:“如人饮酒,终日只是喫酒。但酒力到时,一杯深如一杯。”以饮酒为例讲解读书和悟道的方法,这在《朱子语类》中不是个案,而朱熹本人也非常喜欢饮酒赋诗,也常常醉酒跌坐。但朱熹本人却对饮酒的意趣有着双重理解。 很显然,酒是人表露多面人格的催化剂。酒桌上显出B面的人,就是以酒为媒,把他的多面人格袒露出来。只不过有的人酒后缘发性情,而有的人沉湎物欲,需要我们区别对待。而如果你我在酒桌上也恰逢出现双面人格的状态时,就人性之善恶,必需要有所节制了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