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和两位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对话

2021-09-04| 发布者: 拍乐网| 查看: 135| 评论: 1|文章来源: 互联网

摘要: 今天(6月29日)上午10时,“七一勋章”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......
十盏灯g3pro和g4

  

  今天(6月29日)上午10时,“七一勋章”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“七一勋章”并发表重要讲话。

  根据《中共中央关于授予“七一勋章”的决定》,授予29名同志“七一勋章”。

  

  图/新华社

  我们和两位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对话,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
  

  吴天一

  一生投身高原

  “全身骨头都断完了”

  “实际上,我身体算是粉身碎骨了。长期高原缺氧,我现在带着心脏起搏器,因为经历过无数次车祸,我骨头都断完了。”

  日前,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,知道君采访到了高原医学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。吴天一一生扎根青藏高原,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。

  负责青藏铁路高原病防治,没有一人因此死亡

  知道君:在著名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,你负责高原病的防治工作,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?

  吴天一:青藏铁路二期,从格尔木到拉萨全长1142千米,要穿过唐古拉山、可可西里山、昆仑山、念青唐古拉山等几座大山。而且青藏铁路沿线80%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,85%的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就是人吸进来的氧气,只有在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。而每年上山的工人,都是从平原来的,这就有很大的工作难度。

  知道君:在高原反应防治方面,你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?

  吴天一:我提出了“三高三低”的概念。

  “三高”是什么呢?一是在高原制氧,人在山上一缺氧就没命了。当时建了45个制氧站,实现了每45千米到50千米就有一个制氧站,卡车拉氧气瓶的时代结束了。二是建设38个高压舱站,大气压达到760毫米汞柱,就是海平面地带的大气压水平了。三是给病人进行高流量吸氧,因为人不能一直呆在高压舱里,肯定还需要进食、排泄,所以就要保证每分钟有足够的吸氧量,一分钟要到六升、八升。

  “三低”就是“低转低转再低转”,对于病情严重的人,必须从高海拔直接往低海拔地带送,同时做好沿途接应。

  知道君:你的这些措施,大概拯救了多少工人?

  吴天一:5年内一共有14万多名工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劳动,因高原病死亡的人数为零。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都说,这是一个世界奇迹。你知道,从尼泊尔到喜马拉雅山旅游登珠峰,1万个人里面最少死1个,一般要死3到5人。

  

  吴天一。摄影/新京报记者李玉坤

  骨头断过14处,体内还有钢板

  知道君:你曾经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做研究,当时条件有多艰苦?

  吴天一:搞高原医学,首先要自己跟高海拔打交道,哪里海拔高去哪里,3000多米我们是不去的,一般都四五千米。1979年,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成立后,我就开始带队下乡做研究。一开始没经验,火也生不着,到了高海拔还缺氧,很多地方没有路,我们就改进了一些装备。我想了个办法,学白求恩用毛驴驮医疗仪器。我按照每个仪器的大小尺寸设计好架子,架在牦牛上,这样测心电图、血氧、超声等仪器都能带去。

  知道君:你曾经发生过很多次车祸中,最严重的是哪次?

  吴天一:最严重的是青海橡皮山,海拔有4000米左右,那天下小雪,司机从柏油路到沙路没有换挡,开太快,一下就从山顶翻到山下。那一次我差点死了。

  当时恰好有车经过,他们看车向下滚了,马上下来。司机已经晕过去了,我从车里爬出来,身上都是血。山上的人看了我喊了一声“还有一个活着”。

  那些人把我们抬上去,然后几十个人换班把车从山底下推了上去,车完全报废了。我其实左边四根肋骨、肩胛骨、两条腿都断了,髌骨也断了,当时完全是靠着毅力爬了出来。骨折其实是非常痛苦的,但是后面还能长上。

  我经历过无数次车祸,全身断过14处骨头,现在身体里还有十几厘米长的钢板。他们都说我粉身碎骨了,但是我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。

  人物简介

  吴天一,塔吉克族,新疆伊犁人,1982年5月入党。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,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,开创“藏族适应生理学”研究,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。青藏铁路建设期间,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,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,被称为“生命的保护神”,荣获“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”。

  

  王兰花

  帮居民解决问题

  我有一种成就感

  今年71岁的王兰花是个“闲不住”的人,每天,她都要到兰花志愿服务之家“坐班”,看看邻居们有没有事情需要帮忙,周末也不例外。

  2004年,王兰花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退休后,创办了王兰花热心小组,帮社区居民解决下水不通、暖气不热、邻里纠纷等烦心事。这一干,就是十多年。

  “为把孩子救活,我们见人就说、见门就进”

  知道君:退休后,你为何选择从事志愿服务?

  王兰花:2004年,我从裕西社区居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。我是个闲不住的人,觉得自己人退了,思想觉悟不能退。社区的大事小情特别多,我想趁着还能动弹,为邻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2005年初,我和几个老姐妹一起,成立了“王兰花热心小组”。我们帮助的对象是孤寡老人、残疾人、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等。我们的口号就是“靠近我、温暖你”。

  知道君:你帮助的人当中,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?

  王兰花:这十多年来,我们帮助了上千人。我们做的可能是小事,比如扶贫、助老、助残等,但对于受助人的家里来说,这些是很大、很棘手的事。

  我们救助了很多患重病的孩子。2008年,我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,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儿子得了急性白血病,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就放弃治疗回家了。当时孩子血色素低,有休克的情况,我就自己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。

  抢救到半夜一两点,孩子眼睛睁开了,问妈妈医院是不是下班了。我当时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,我想无论如何也要救他。

  那时候,我和他妈妈一家一家跑,见人就说、见门就进,筹集到了钱就拿到医院付费。我就像心疼自己的孙子一样心疼孩子。最后,我们一共争取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款13万多元,终于把孩子救回来了。

  

  王兰花参加志愿服务。受访者供图

  “帮助别人,我活得充实、坦荡”

  知道君:家里的孩子支持你做志愿服务吗?

  王兰花:我有四个孩子,两儿两女,他们都成家立业了。最近我的工作太忙了,一两个月都见不上孩子一面。我顾得上“大家”,就顾不了“小家”了。

  最开始做志愿者时,我老伴儿很支持我,但是子女还是很不理解,说我已经退休了还在外面跑,不帮他们带孩子。但这些年我因为做志愿服务获得了不少荣誉,他们也觉得挺自豪的,慢慢就支持我了。

  知道君:是什么让你坚持做志愿服务?未来你有何打算?

  王兰花:我这个人是一根筋、很执着,认准的路就想坚持走下去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。我今年71岁,已经做了大大小小5次手术,腹部右侧都是刀口,但我本身心态比较好。

  帮助别人,我活得充实、坦荡。帮助居民解决问题,我自己好高兴,有一种成就感,所以越干越有劲儿。

  现在,兰花志愿服务之家注册了1205名志愿者,在职的多,也有一些离退休人员、学生,其中党员有180多人。未来,我希望我们的平台能持之以恒做下去,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。

  知道君:这次获得七一勋章,你有何感受?

  王兰花:我是1995年入的党,有26年党龄。能在建党百年之际获得这么大的荣誉,我非常高兴、激动,无比自豪。我在社区服务了20多年,有一种“耕耘就会有收获”的感动。我给我们的小组开会说,咱们只要把活儿干下来,党和人民群众就不会忘记我们。

  人物简介

  王兰花,回族,宁夏吴忠人,1995年11月入党。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,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;她带领“王兰花热心小组”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,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,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,推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6.5万余人。她是群众心中的“活雷锋”,先后荣获“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”、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等称号。

  撰文李困困张璐实习生崔菀婷

  编辑木木夕白爽

  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| 收藏

最新评论(1)

Powered by 拍乐网 X3.2  © 2015-2020 拍乐网版权所有